臺北市衛生局統計108年第2季食品中毒通報案件數較去年同期上升-再次呼籲夏季調理魚類應注意保鮮

Jul 31, 2019

臺北市衛生局統計108年第2季食品中毒通報案件數較去年同期上升-再次呼籲夏季調理魚類應注意保鮮

仲夏之際致食慾不佳,清爽不油膩美食是夏日首選,如因食材保存或調理過程稍有不慎,容易提高食品中毒發生機率。臺北市衛生局統計1084月至6月共13件食品中毒通報案,較107年同期10件,增加3件,經衛生局採檢及調查,1件食餘檢體病原性微生物均未檢出,查攝食者主要症狀包含發疹、發癢、臉部潮紅及過敏反應,經判定過敏原因為虱目魚柳組織胺造成,係屬天然毒食品中毒,其餘12件病因無法判明。臺北市衛生局提醒團膳業者加強驗收前檢測及自主把關,以避免影響商譽。食品中毒定義為2人或以上攝取相同食品出現相似症狀,病因大宗為病毒、細菌、天然毒。未經加熱的生菜沙拉、生魚片、飲冰品等,是屬於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;而常被視為優良蛋白質來源的魚貝類等水產品,則需注意組織胺、諾羅病毒等風險。


    臺北市衛生局說明,組織胺(Histamine)是在腐敗魚肉(如:鮪魚、鯖魚、鰹魚、秋刀魚、沙丁魚等)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,對熱安定,故不易以加熱方式加以破壞,一旦產生就不易去除。開放式、潮濕的存放空間,易使魚體受到腸內細菌污染,24小時內便足以產生引起中毒的組織胺含量。預防組織胺食品中毒最佳之道,為防止魚肉在保存中產生組織胺,並需注意調理條件,包括:於衛生良好環境確實以低溫或冷凍保存魚體、魚體解凍到烹煮間隔不超過2小時、足夠之烹調溫度及時間。此外,餐飲業者對於食材來源、處理流程、烹調器具、環境設備等,應確實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。


  為防止食品中毒發生,臺北市每年辦理48場食品衛生講習,107年計9,843人參加,加強輔導「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」:一、要洗手、二、要新鮮、三、要生熟食分開、四、要澈底加熱及五、要注意保存溫度。經統計,在臺北市公共安全會報食品中毒呈報「食品衛生安全績效指標」,108年4月至6月指標燈號均為「綠燈」,但仍應注意食材的保存及處理,以預防食品中毒的發生。


  臺北市衛生局呼籲,餐飲業者應建立良好之操作衛生習慣,患者及醫療機構應保全證據,儘量保留剩餘食品及嘔吐或排泄物,並儘速通知衛生單位採樣調查,以釐清食品中毒原因。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,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(外縣市民眾請撥02-27208889)轉7079。以上訊息,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:// health.gov.taipei/查詢。 


資料來源:台北市政府衛生局

網址:

https://health.gov.taipei/News_Content.aspx?n=BB5A41BA1E6CA260&sms=72544237BBE4C5F6&s=3EA09568906946B8